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抓基层、打基础、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的进程中,历史将记住长沙这一个个精彩片断:
——2008年,长沙新建855个党员服务中心和1539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
——2009年,长沙率先出台加强基层党建的“1+2”系列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重要批示;
——2010年,中央创先办率20多个省市前来考察观摩长沙市创先争优活动;
——从2009年到2011年,人民日报多次推出专版推介长沙党建工作经验,关注程度为国内罕见……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5年,硕果累累的5年。从抗击百年冰冻灾害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六大产业集群兴起到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从热潮奔涌的志愿服务到追求细节之美的文明创建,长沙市36万共产党人高擎党旗,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在投身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挺立潮头,勇担重任,成就了这座城市新的高度。
强基之策 让基层堡垒更坚固
雨花区左家塘街道长钢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茜萍至今还记得,2009年春节刚过,社区就迎来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专题调研。他们探索的党支部活动进楼栋的做法,得到了陈润儿的充分肯定。
随后,陈润儿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小新等一道深入浏阳市、雨花区等地,与党员群众倾心交流,与基层干部促膝座谈。陈润儿反复强调:“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必须抓基层,抓基层必须抓班子。要拿出真心实意、真招实策、真金白银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牢固,坚如磐石。长沙党建始终植根于基层实践的沃土之中。4月2日,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讨论通过《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意见》,此后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等“1+2”配套文件,把全市基层党的建设推向了新的战略高度。
政策创新,使强基固本力度持续加大。各级党委大力推行党组织书记管党责任述职评议和绩效考核,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真正牵住了“管党责任落实”这一“牛鼻子”。
责任到位,带来的是真招实策。近年来,市县财政每年投入3亿多元保障基层组织运转,投入600万元建立困难基层党组织活动专项经费。663个多功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新建成,412个社区活动场所面积均达300平方米以上,村(社区)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
政策创新,使基层干部活力竞相迸发。近两年全市先后有1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进入乡镇(街道)班子,66人进入乡镇(街道)公务员队伍,基层干部的奔头更大、劲头更足。与此同时,全市先后选派400多名市、县机关干部奔赴农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聘5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政策创新,使基层组织堡垒更加坚固。全市在加强传统领域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等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也齐头并进。商圈党建、楼宇党建等新鲜名词落地开花,符合条件的新兴领域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
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
价值之本 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昔日干群严重对立,而今干群和谐无间,重大工程拆迁顺利推进,从10年前的“道林事件”到今日的“道林速度”,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变从何来?从表面看,是道林镇党委政府推行了“领导接待日”、“民情日记”、“首问首办”等系列举措;观本质,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群众满意,则生动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
为了让群众更满意,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的倡导下,市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了以“联系困难群众、联系身边群众、联系普通群众,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排忧、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为”活动。全市13800多个党组织、36万多名共产党员在为群众代言中知民情、贴民心,在为群众排忧中解民困、保民安,在为群众服务中帮民富、惠民生,做群众工作的“长沙经验”上升为指导全市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一场声势浩大的 “与群众恳谈对话、为群众排忧解难”活动拉开大幕……近三年来,全市共结成帮扶对子9.8万个,为群众解决难题10.5万个,真正打造了“联系群众的桥梁,排忧解难的阵地,服务基层的舞台,凝聚党员的家园”。
为了让群众更满意,“服务型党建”理念悄然扎根。2008年以来,全市新建的855个党员服务中心遍布全市各街道(乡镇)和村(社区),“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宗旨在这里开花结果。依托“1+5”党建信息管理系统,用无处不在的工作网络管理服务党员,全市36万名党员每人一个“电子档案”,组织关系网上“点对点”接转、党员信息自助查询、党组织和党员互动交流,党员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党员服务中心地图”、“流动党员手册”、“12371党员服务咨询电话”,贴心而周到的服务,让流动中的每一位党员享受到家的温馨。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扎实推进“十培双争”计划,三年培训党员25万人次;依托“先锋潮”教学辅导平台,全市1539个远教站点共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0.8万场次,由此催生出一大批学用典型和致富带头人。
为了让群众更满意,“红色力量”不断汇聚。从2008年开始,全市每年7月组织开展的大规模、全覆盖的党团员志愿者“红色服务月”活动,成为响遍大街小巷的“红色品牌”,并转化成为常规性的党员活动。利用党员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全市共招募党员志愿者5.2万余人,组建各类党员志愿队伍3600多支,把为民服务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为了让群众更满意,鲜活载体风生水起。“办好100件惠民实事、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活动深入推进,部门公开承诺,件件事关民生;“两帮两促”持续升温,先后有4000多名党员干部投身一线,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开路架桥、添砖加瓦;“机关联百村、社区联百村、企业联百村、干部驻百村”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全面铺开,327个行政村党组织结上 “城里亲戚”共促发展。
为了让群众更满意,基层党内民主稳步推进。全面推行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重要人事任免全委会票决制,积极探索基层党务公开、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组织全体党代表参加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实地观摩重点工程建设、开展“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等,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犹如一股股浩荡春风,给各级党组织注入了强劲活力,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为了让群众更满意,创先争优活动办成了民心工程。“群众参评、党员互评、组织讲评、领导点评”相结合的“四评”工作机制在全市1.38万个基层党组织中迅速推广。教育系统的 “万名党员教师大家访”、卫生系统的“患者打分评科室”及全市的窗口服务系统的“三亮三评三服务”等形式,无一不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第一标尺。
砥柱之力 让党员身份更响亮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长沙历史上综合实力跨越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经济首位度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获得实惠最多的重要时期。
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在建设美好长沙的大潮中,以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树立了一座座人生的丰碑。在“我身边的好支部、好书记、好党员”群众推荐活动中,25.6万名群众推荐的1269个“好支部”、1037名“好书记”、4635名“好党员”就是长期默默无闻、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杰出代表。
左庆,特困企业长沙标准件总厂临危受命的“当家人”。身患严重肾病后,依然数年如一日,为企业的危房改造、为特困职工的救助、为退休工人的医保奔波操劳,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甚至在进行肾移植手术住院期间,他仍然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悄悄溜出医院处理企业的事情……在“我身边的好支部、好书记、好党员”群众推荐活动中,106名职工和家属联名推荐了他。这是活动启动以来,群众联名推荐人数最多的一名共产党员。
易小刚,三一集团执行总裁。他带领着三一的科研团队向工程机械领域的核心技术冲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三一奇迹”。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态势下,“你逼我一步,我就要前进十步”,在他的心目中永远只争第一,不做第二。
王再德,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全国农村百名优秀支部书记带头人。一个在支部书记岗位上干了30年的老党员,在他的带领下,黄龙新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张国庆,天心区金盆岭街道天剑社区党委书记。20多年来,她凭着磨不烂的嘴,跑不断的腿,将昔日的“闹事窝”变成了全国综治工作先进社区和安全文明社区。
……
在口耳相传中,老百姓对身边的共产党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黄龙新村的村民说王再德是伏枥千里的老黄牛,桐梓坡社区的居民说他们的书记袁跃军是为大家遮阴挡雨的一片绿阴,德政园社区的居民亲切地叫他们的书记黄继文“崽女官”,而岳麓城管综合执法大队西湖中队长唐赪则被誉为城市风雨中的“铿锵玫瑰”……
共产党员,为民情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时代无声召唤,党旗凝聚人心。“十二五”伟大征程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在实现“五化一率先”的伟大实践中,长沙共产党人的奉献永无止境!